在这方面,天下(All under Heaven)这个有着汉语本源性思想渊源的概念通过赵汀阳的哲学努力而成为国际学界的术语。
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文明对话已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新范式,通过对话寻求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认同,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和理解,扩大共识,消解冲突,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正在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民主道路。其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西方民众逐渐沦为政治看客,仅仅作为电视节目收视率意义上的 公众或个人主义的、经济利益意义上的消费者而存在。中国5000多年文明使其能够超越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模式的差异,与其他国家及地区保持和深化合作。中拉国际关系理论的共鸣与中拉共建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实践,充分体现了深化中拉关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深度调整的国际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中、庸、诚、化是思孟哲学的四个重要范畴,《易传》中道说搬来这四个范畴,也搬来了思孟圣人之道的理论,其一、正中即中道,九二为阳爻居下卦中位,象征君德和行正中之道。
而君子自强不息和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就是前引子思的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微,微则悠远和悠久,所以成物也的简文。(《坤·象·彖》) 乾坤代表天地。(《系辞下》)天刚地柔,天阳地阴,阴阳相合是道,是德,是善,又是性。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搬用穆姜的话时,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其一、穆姜说:元,体之长也。
并说:至诚而不动者,末之有也。天道诚的实质是什么呢?思孟说,诚是天德,是性之德(《中庸》),也就是天的本性。

《易传》不仅接受了思孟的圣人与天地之道共同生成世界万物的一般理论,而且接受并发展了孟子成器与仁政的具体思想。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创制宫室棺椁书契(《系辞下》)等,以利天下之人。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孟子认为,仁覆天下可以感化天下的人心,所过老化,所存者神。如:《益》卦六四爻辞为,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后即圣王,财成即裁用天地之道使之成功。
天之道即天地之道,使物大得亨通而利正就是化生万物。善性开始是善端,限于局部之曲,充实而有光辉即着明于外。

春秋时子服惠伯解释《坤》卦六正爻时则说。作为诚的另一方面的圣人之道(至诚)与天道同体同功,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也是客观精神。
孟子的由善到圣是子思的由曲至诚的变文。《易传》中道说还接受了孟子圣人之道的美善理论。表现了它的义德,贞者干济天下之物,使之成功,是为干事。孟子也认为中道是天道,又是圣人之道,说:汤执中(《孟子·离娄下》),孔子岂不欲中道哉(《孟子·尽心下》)汤和孔子都是圣人。天以四种善性为道,地道又如何呢?《易传》按照上述天道说,做了合乎逻辑的解释:坤道其顺乎。而中道就是圣人和天地之性的共同实体。
(《孟子·滕文公上·梁惠王下》)以诚为道的天生成了万物和人类。进入专题: 孟子 易学 。
‘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又说:诚者,天之道也。
……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由此可见,那种认为《易传》和《庸》《孟》世界观有很大不同。
圣人的至诚因不息而悠久,而博厚、高明。据统计,言中者,《彖传》42处,《象传》48处,《文言》4处,《系辞》1处,共计95处。从有天地到有万、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是天地、万物、人类、家庭、社会、等级、制度和道德的生成系列。化成万物的天地之道全部在易中。
此即子思的圣人从容中道和孟子说的中道而立(《孟子·尽心上》)。古人认为中道是至德,黄色是美色,黄中为至善美德。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从而发展了天道人性化的思想。
博厚,所以载物,高明,所以覆物,悠久,所以成物,圣人和天地之道的载、覆、成物同德同功。天道诚自我生成后,产生了世界万物。
如此者,不见而幸,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物的生成不仅需要天覆地载,在时间上还需要天长地久: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其作用为,博厚,所以载物也。财成与辅相天地之道就是子思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和孟子的动化万物与天地同流。
天地和圣人都以中道为诚,阴阳爻居中位,不仅象征天道,也象征圣人(君子)居中道之位,立中道之诚。这样,元亨利贞代表的四德又成了天的四种善性。
《易传》的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乾·文言》)和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彖》)等讲的就是这一问题,体即行,体仁即实行不忍人之政。大而化之为圣就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如《乾·文言》解释《乾》九二时说: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思孟以中道诚为宇宙本原,同时保存了它的道德属性。